判断服务器的负载,CPU和带宽占用等数据,决定服务器的可用性

判断服务器的负载,CPU和带宽占用等数据,决定服务器可用性

判断服务器的负载,CPU和带宽占用等数据,决定服务器的可用性

均衡的应用

DNS负载均衡(DNS RR记录)全局负载均衡(GSL.B,Global Server Load Balance)主要的目的是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将用户的请求定向到最近的节点(或者区域) 基于DNS实现、基于重定向实现、基于路由协议实现 特点:能通过判断服务器的负载,包括CPU占用、带宽占用等数据,决定服务器的可用性,同时能判断用户(访问者)与服务器间的链路状况,选择链路状况最好的服务器

优点使用简单:负载均衡工作,交给DNS服务器处理,省掉了负载均衡服务器维护的麻烦提高性能:可以支持基于地址的域名解析,解析成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地址,可以加快访问速度,改善性能; 缺点可用性差:DNS解析是多级解析,新增/修改DNS后,解析时间较长;解析过程中,用户访问网站将失败;扩展性低:DNS负载均衡的控制权在域名商那里,无法对其做更多的改善和扩展;维护性差:也不能反映服务器的当前运行状态;支持的算法少;不能区分服务器的差异(不能根据系统与服务的状态来判断负载)

IP负载均衡(反向代理)在网络层通过修改请求目标地址进行负载均衡 真实服务器处理完成后,响应数据包回到负载均衡服务器,负载均衡服务器,再将数据包源地址修改为自身的ip地址,发送给用户浏览器 IP负载均衡,真实物理服务器返回给负载均衡服务器,存在两种方式:

(1)负载均衡服务器在修改目的ip地址的同时修改源地址。将数据包源地址设为自身盘,即源地址转换(snat)。

(2)将负载均衡服务器同时作为真实物理服务器集群的网关服务器。

优点:

(1)在内核进程完成数据分发,比在应用层分发性能更好;

缺点:

(2)所有请求响应都需要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,集群最大吞吐量受限于负载均衡服务器网卡带宽;

判断服务器的负载,CPU和带宽占用等数据,决定服务器的可用性

链路层负载均衡

数据分发时,不修改ip地址,指修改目标mac地址,配置真实物理服务器集群所有机器虚拟ip和负载均衡服务器ip地址一致,达到不修改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,进行数据分发的目的。 实际处理服务器ip和数据请求目的ip一致,不需要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进行地址转换,可将响应数据包直接返回给用户浏览器,避免负载均衡服务器网卡带宽成为瓶颈。也称为直接路由模式(DR模式) DR模式 意思是 后端服务直接跟服务端进行数据交互 实现方式,多个后端服务器 + 一个入口(LVS)形成一个VIP入口,然后入口接收请求,转发给后端服务器(端口需要一致 客户访问80,后端服务也是80)然后入口把mac地址改为客户端把包交给后端服务器,通过修改数据包进行数据均衡,这个时候入口会记录这个配对